朋友圈权限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清理不常联系的好友,这两年微信的种种举措都在说明,这个9亿日活商品的增长已经到达峰值,只能通过不断做减法优化留存促进活跃,来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搜一搜看一看生意浅尝辄止,打了一整年鸡血的微信小程序终于还是没成风口。微信在防守,微信在不断退化。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而今日头条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延伸作战半径,顺着抖音短视频、UGC、国际化三大策略一路高举高打。西瓜内涵火山抖音,今年全部迈过2000万日活门槛,国际化越挫越勇大举回收,明年要全力压微头条和奥创问答。这是当下BAT都不拥有的战斗动员的能力和营业额。头条在进攻,头条在不断进化。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微信跟头条,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这一退一进之间,是两家不一样世代企业的商品理念、CEO特质、策略能力和战术实行这些层面的差别带来的。

如论团队作战能力,微信团队被高估,头条团队被低估。

虚惊一场的看一看

“微信深夜突放大招,新上线的「搜一搜」、「看一看」百度和头条怕不怕?”

这是上半年「搜一搜」、「看一看」刚上线时科技媒体的标题,目前年底对照微信的庸庸碌碌和头条的高歌猛进,看一看没能对头条构成任何威胁,我可以很坚定的反问:看一看这样束手束脚,微信切信息流还有机会嘛?

微信看一看(当时还叫朋友圈热文)的KPI是年底到2000万DAU,但至今,10%的目的都没完成。即,在9亿日活的微信里,天天使用看一看的用户还不到200万。

跟头条自下而上从基层大众用户群做起不一样,雷声大雨点小的看一看选了条自上而下的路。看一看的内容源和检测用户群到目前都还是白名单机制,微信注意把控账号文章水平,检测用户也是受过好教育的职场人群,团队还特别在乎商品调性这件事,特别怕看一看变low。据了解有个朋友给张小龙反馈在看一看里发现了篇比较low的文章,小龙哥还非常看重,让团队清理了内容源。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而且微信秉承了一贯克制的商品理念不打扰用户,看一看默默的躺在一个四级入口插件里,连个小红点提醒都没做,至于内容商品唤醒日活利器的push强推更是想都没想过。甚至把默认关注的腾讯新闻换做看一看入口等,这些在现有条件下的资源调配也都没做。

看一看的入口藏的深,商品不给力,检测样本和数据吞吐量都非常小,这些都是问题,不过最重要是团队投入还跟头条远远没得比。看一看的技术团队都在北京,只有20多人,由一位在腾讯呆了6年的3-3带队。我接触过其他信息流商品的团队mapping,只能觉得,微信对这块推荐生意的投入,还远没把他提到策略高度。而且对人才和步伐控制的这样缓慢,这甚至不像是张小龙主动发起的项目。

比照头条,微信有着更丰富的用户数据,但推荐生意依旧迟迟没办法展开,主观上的猜测,可能会觉得是微信安于近况压根不看重这件事、大公司弊病管理内耗、腾讯层面另有安排,或者微信的策略能力和战术实行水平都差。

但假如让行业一线的同学做定量的解析,则可能是:

1)微信的内容供给生态比头条差。微信对平台生态一直没积极建树,完全的放纵无为,比方说优质自媒体保量,活跃账号健康度等,从来没分析过真下力气干预。公众号只在头条号刚开始刚起时有优势,但目前打开率降低,用户阅读效率远不现在日头条。头条号会更仔细的分析内容供给系统生态,从花费倒逼供给,更关心帮内容创作者找到读者。

2)社交数据并没带来足够多的推荐增益,用户在朋友圈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的我。比方说我在朋友圈转发幼儿园虐童的文章,其实并不代表我对社会公共议题感兴趣。社交信息在冷启动时非常有用,但在资讯阅读里面不是很有效,就跟百度没办法完全拿搜索来做兴趣阅读启动一样。过度使用朋友圈数据,使用社交数据,造成推荐太过单一,没办法做退场,没办法把握灵敏的兴趣探测。

3)只有20多人做推荐,不足以做好这件事。目前微信做阅读没统一领导,而且体系内各条线都是独立作战,这种松散凑合的合作方法没办法形成系统合力。

4)微信的主场景不是为阅读服务的,碎片化的阅读跟碎片化的交流,这两种商品认知没办法调和。

头条的作战半径

张一鸣在14年筹资时提过个定义,今日头条单位面积内的算法工程师数目,全球最高。

到2017年他们又有个新提法,今日头条目前部署的服务器台数,非上市公司里面最高。

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做的都是一类商品,是沿着自己的商品理念和商品主线,以推荐为基础,以智能匹配为基础。在其他人做的基础上做出革新,不是模仿抄袭某一家。不是具体针对某一家。其实他的潜台词是,我的算法发动机足够牛逼,只须把内容做到80分,靠准则化就可以干掉大多数内容平台。

今日头条是迄今中国互联网+最野蛮的公司:先靠机器学习技术搞定 “商品留存”,再搞定资本融非常多钱,打造内容生态,最后靠 “强大变现能力” 做用户流量聚合,做大营收(坚决不要收益)“变现能力弱的” 和 “没强社交保护的” 都会被今日头条在将来 5 年全部洗劫干净!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 要紧的事情说三遍!    –张栋 机器学习专家

基于用户越多数据越多推荐越好内容越多的商品正向循环,头条对内容和数据的认知也远比同行路线。现在头条正将他这套核心优势成功地、有机地、有效地嫁接在他想要攻入的角逐对手的势力范围,而且头条可以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持续的后发制人。

同样是做一个发动机,你说你也是做发动机,我也是做发动机,我的性能比你强,强又能如何呢?强到一定量,量变到质变。原来的发动机是放在汽车上,后来这个发动机可以放在飞机上,就可以飞起来了,能飞起来和只能在地上跑有哪些不同是巨大的。   —祁国晟 国双CEO

都说头条在抢百度手机端的市场,那样头条的作战半径也该类比搜索引擎。搜索需要开疆拓土,由于决定他客户体验的就是长尾,任何找内容的需要都会被他打。推荐现在也是一样,所有可以用推荐改造的更好的内容平台都在头条关注范围之内,“在连接人与信息这条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台。不拘泥于文字、图片、视频,甚至将来任何未知形式的表达;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娱乐等维度。”头条最新的使命是让AI更好的造福人类。

即,头条从之前的看新闻看资讯,目前要满足所有内容花费的需要,要覆盖所有手机终端。原本这是微信公众平台才有机会染指的目的,但可惜微信做推荐一直没进展,微信公号分发形态单一导致分发效率的折损,与朋友圈的千篇一律,等于是微信主动让出了这个市场。

假如把全网内容花费用户流量分为公域用户流量和私有用户流量,即每个创作者都可以获得的推荐算法用户流量和粉可见的更稳定忠诚度更高的社交关注用户流量。头条在公域的内容推荐基本做到极致了,但也常被诟病的就是头条挣钱,自媒体不挣钱,跟微博微信快手反过来,所以头条只能不断给用户提供补贴。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因为创作者在私有的变现才是赚大钱,即使是微博最穷的时候也不耽误段子手挣钱,想提升创作者对平台的忠诚度还是要鼓励在私有的积累和变现。所以头条明年要强打做粉,问答也可视为一个阅读型商品向关系链转移的尝试,推荐努力做人跟人的匹配上去,做大私有用户流量,解决存在感和社交反馈的问题,然后再介入私有用户流量做收割(新浪微博的做法),至少又能做一年。

头条刚开始起家时打着聚合的名号,其实已经把内容重构了,当时的用户就已不了解源头只知晓头条,头条做了一层截流。但现在方案大调整,“大家还在强化作者头像的露出,期望用户记住作者。”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抖音短视频、UGC(社交)、国际化全方位出击后,兴趣内容和垂直社区大概会是头条的下一个战场,豆瓣、天涯、猿题库、汽车之家、东方财富网这些商品可能都会在头条的射程里。生意头条最好做大家的业务,在讲求效率的地方,算法把活干非常漂亮, 然后不断复制八十分的东西就可以成功,而大多数短的碎片化的内容都符合这个特质。

至于头条不会去碰的边界,当下可以觉得是自制内容、艺术创意和作品范围,由于艺术在于生产水平不可控,用户反馈也是不可控,生产和花费两段不可控,这不符合机器理性。通过数据化生产出来的内容是没梯度可言的,80%的准则内容需要里不会有大IP,只有便宜的快消品。

张小龙VS张一鸣,英雄与机器人

69年生的老张和83年生的小张,一位是直觉型天才商品经理,一位是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英雄习惯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到透彻,会事先分析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人的感受而非大众,但架不住魔力就是无可阻挡,“每个不善交流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忙其他人交流的内在力量”,在微信这颗孤独的星球上有十亿人的精神与其共振。“商品经理更应该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解析,来把握用户需要。” 当然后来小龙哥也说人文只不过一个侧面,要以用户需要和理性为基础,但“人文的东西其实是贯穿整个商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而机器人是没情感不看重自我感受的,他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用意志力克服缺点。机器人的目的感很强,他想要捕捉的就是大众,只关心有普适性的事情, 只关注面对所有人的事情,其能力即在于稳准狠戳全部人的敏锐带,为其服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你想要的我都给你,我甚至可以比你更了解你。

微信的商品看感觉,之前Android版的设计策略改来改去,跟豆瓣改版一样如何改都有人骂,最后还要张小龙出来讲解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而头条则很在乎数据驱动,大伙自认商品感觉都不好,就多做AB。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奥创问答这些个名字仿佛都是发了N多个坎肩包N多个名字最后敲定下来的,就连火山里两个短视频之间那条缝的宽度都是做几百组AB做出来的。

张小龙的办公室挂着一张苹果Think Different的海报,上面的人物是爱因斯坦、乔布斯、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张小龙的饭否头像是已故歌手科恩在1994年发布的Recent Songs专辑封面,他会在微信3.0的开机页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伴随大家的产品研发之旅。“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槽边往事博主和菜头写张小龙,

“除去每周一次的网球,和天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什么别的嗜好。

技术员年代的烟瘾一直维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顾客,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性,中国为数不多具备文静风韵的商品经理。

他是那种由于喜欢《蓝莲花》歌词,就必须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去年《财经》采访张一鸣,问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他列了《活法》、《少有人做的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基础生物学》几本书。

源码资本开创者曹毅评价张一鸣,

“他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但他对非常稀少的大东西,是充满了一种需要拿下、全力以赴的,所有些资源,然后大力出奇迹。他对PC到移动的底层气候变化讲的非常了解。他有非常强的洞察力,并且可以非常飞速的就采取行动,他在最早期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今日头条是引领了一个模式。”

在我的观察里,老张和小张都曾是Google Reader 的重度用户,且都对GR有强烈不满,由于GR刚开始就不是为懒人和大众服务的。然后他们在微信和头条里,各自从不一样层面对GR做了继承和改进。

13年初佩奇关闭GR,非常多建议领袖表达愤慨,当时还是nobody的张一鸣却专门发文叫好:

“在我使用过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

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需要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何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户多是媒体从业职员。一款本该面对大家的商品却只能满足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要,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我的回答是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同样是针对懒人和大众做设计,张小龙在他封神后那次商品推荐里如此评价GR,

“目前喜欢阅读的人愈加少,大伙都说微博出来将来把阅读给扼杀了。事实上,可能大伙刚毕业姑且会用一下Google Reader如此的东西读一些文章,目前读得愈加少了。这并非说大伙的学习性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天性在这里。”

最先摧毁RSS的商品就是公众号,内容分发问题终于有更典雅的解决方法了,以开放平台保障读者端体验,以『关注并阅读朋友』解决创作者成长路径和打通内容传播链条,尽管他仍是以订阅的形式出现。

微信PK头条,Google的神与术

头条全系商品大致有微信1/5的日活,但头条企业的人数已经是微信的10倍,且还在高速扩张中。这背后反映的是张小龙和张一鸣对商业和人才的理解,与团队作战办法论的差异。

微信推崇精英文化,应聘跟Google一样都是8轮(3个本部门,3个应聘委员会,2个直接汇报张小龙的GM),即使是腾讯内部职员想要进去或者微信辞职职员想要再回来,都需要8轮应聘。关于微信的团队管理,张小龙推崇小公司精神。

“总是大家会发现一个大公司反应速度比不过一个创业型小公司,可能就是由于人多了以至于步骤化、僵化了。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步骤,一旦有了步骤就把所有些人束缚住了,所以应该说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步骤,把大伙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发挥出来。”

微信为了不变复杂,维持小且精干的团队,到目前还是千人规模,在广州艺术区,那个跟北京798一样文静的平房区。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张一鸣对HR提的高准则就是要能写出《How Google Works》如此的书,HR要能对怎么样组织,与怎么样动员产生效率有理解,而不是只做平时的招聘事物的工作。关于生意复杂度和出色人才密度及公司步骤规则的问题,张一鸣是如此看的:“公司为了不变复杂,维持小且精干的团队。但如此并没什么用,一个平台型或者一个大型公司,一定会尽量地吸收生产要点,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统才是好系统,才能创造非常大价值。所以维持复杂度低、团队规模小不是想做大事业的企业的解决方法。”算进各地的推销,头条团队人数早已超越一万人。

尽管两家公司开创者都很崇尚Google,但微信和头条吸引的并非一类人。微信是精神风韵更像,头条是生意打法更像。微信更相信人的直觉,团队很神秘很封闭,就像凌晨什么时间一波产研在会议室里憋出个微信小程序一样,改来改去得张小龙出来讲解才行。而头条是数据驱动的工程师文化,几乎只认数据,公司开会一直都是怼天怼地,张一鸣的话也可以被喷。所有事情都要找到最优解,用数字量化所有。

张小龙觉得“出色的商品经理非常难复制。所以我对各种办法论、成功学一直比较怀疑,我觉得没一种办法论是说,只须做了A就可以得到B,你可以说假如你做了A更有概率得到B,也不了解提升了多大概率。” 微信是直到15年才开始打造数据解析团队,而且这家公司并没表现出过有多深刻的相信数据。而头条则一直非常相信数据驱动办法论的力量,所有需要是可数字化的,不关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所有做到可检查可追溯。涨要知晓为什么涨,跌要知晓为什么跌。整个团队融会贯通的能力真的非常强,跟海绵一样,遇见好的迅速吸收。对于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所有都以跑个AB作为最后讨论的终结点。

张小龙是控制力很强的人,不要紧的事情不做,不断砍东西,只做最大的东西,比方说微信小程序。但他的策略时有错漏和误判,比方说在朋友圈外没管内容分发的事。微信公号12年崛起时如花大力气来做,其他新闻顾客端包括头条在内的所有人可能压根就都没机会。但Facebook在美国,可是把关系和内容分发两件事全都给接管了。

社交为主分发路径的商品注定会导致中心化,在FB和INS乃至快手都跑通推荐和关注关系,微博都加入兴趣流来做公域私有用户流量调节融合后,微信却被不打扰用户的商品理念束缚住。现在微信信息组织逻辑已经很落后,包括微信公号和朋友圈都还是只有最原始的时间线一种排序。推特开创的这种“时间如流水的法则”是非常棒,但目前推特也早改了不再严格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充分完全验证,完全靠时间排序和关注分发是极其低效率的事情,世界早已进入算法年代,而微信还停留在web2.0。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工作推进层面,头条主要的一点就是敢试,生意打法很激进,是“人家说大家做不出,那我必须要做出来给大伙看。”头条从来不相信其他人说不可以,自己没试过就不否定任何事。大伙都说付费广告买量亏的时候,其他人投二百万试一试不可以就放弃了,头条直接先拿一个亿出来试试,像国际化这种策略中心屡败屡战还不断加码(抖音已经在日本区App Store登顶霸榜好几天了)。年初也没人看好抖音火山西瓜内涵,结果是目前全方位开花,连同被视为S级创业企业的快手都被狙击得毫无应付之策,其他所谓大企业的应付和跟进方案也跟纸老虎差不多。

假如阅读真是微信团队的宿命,那请给用户更好的阅读商品。假如聊天场景跟阅读天生是互斥的,微信只有“交流工具的进化”一个使命,没办法保证可以在商品内有完美的阅读体验,请再开条商品线做好阅读。微信这种多年不变的成熟商务风,已经等于先天把年青态的内容花费拱手让人。Google脸书也没把所有些功能服务都放到一个商品里。

另外,微信把团队全部放在广州这个并不是网络人才高地的城市,是极其不明智的决定。小公司如此玩可以,但微信这个用户体量的公司如此干完全就是灾难,想要上个新项目都不太可能招到适合的足够的人来试错,不信你可以查下广州的算法人才分布储备。

在十月份GGV的大会上,李宏玮问张一鸣,假如去做新的创业会是什么?张一鸣说,目前没确切的答案,但期望今日头条可以做到Google那样的平台。“Google可以不设边界,大家期望头条可以如此。”

头条刚close这轮已经是300亿美金的估值了。

本文作者@潘乱  由(青瓜传媒)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

商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信息流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平台

张小龙VS张一鸣,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青?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