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的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第三站台演讲,正值微信十周年之际,也让今年张小龙的这场演讲备受关注。

微信十年了。张小龙回顾了当初做微信的初心——“出发点非常简单,想做一款商品给自身用。”“当时也没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如此。”张小龙说,“十年后来看,感觉自身特别幸运,是‘上帝选中的那个人’”。

张小龙在视频号里,讲了视频号。当初为何想做视频号,视频号的意义是什么,视频号的推荐机制是如何考量的,视频号有什么新的可能等等。

除去视频号,他还强忍着想剧透的心,提前透露了马上到来的微信新版本。

张小龙透露,截止今天,天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抖音短视频1亿条;天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微信小程序。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实录全文:

(图片文字出处:微信派)

各位朋友,晚上好!

谢谢来到公开课现场的朋友们,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一个人面对屏幕的直播。

2020,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讲都是好不容易的一年。包括大家的公开课,也改为线上进行了。虽然在几年前的一次公开课上,我说公开课应该线上开就好了,效率最高,但没想至今是由于疫情是什么原因被迫做到了。

去年这时大家也没想到,这次大家已经通过视频号来进行直播了。

图片

由于疫情,非常多企业的年会都改线上了,所以这时,我的同事们正在努力给视频号直播加一个能力,就是只有白名单的人才能进入直播间的企业内直播,期望能给需要线上开年会的企业一些帮吧。

回头看十年前,当时的想法只是,期望有一个适合我们的通讯工具来用。于是就开始了微信的第一版。但当时绝对没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目前这个样子。对此,我一个人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肯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由于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推荐一组数据吧,至今,天天——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微信小程序;

还有非常多,包括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念书,搜索等,就不一一说了。如微信支付,它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为了“一个生活方法”。

今天是公开课,应该有非常多的创作者参与,所以,也在这里感谢微信平台的每个创作者,公众号的,微信小程序的,视频号的创作者。由于你们的创作,让微信的生态充满活力。

大伙知晓视频号今年的变化特别大。这里也想推荐一下视频号的一些想法。

视频号的由来

可能在2017年吧,我跟公众号的团队说,大家目前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是大多数人写不了文章。大家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加一个“非朋友圈”,只能发短文或者照片视频。

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确实是非常大的工程。由于帐号体系可能都完全不一样了,就完全是个新的比公众号还复杂的系统。

伴随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愈来愈成为一般人的习惯。来看几个数据,最近5年,用户天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目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这个时候候,大家再考虑短内容的时候,就会想,不应该基于短文字来做,而是应该基于视频化内容来做了。

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范围的一个主题。虽然大家并不了解,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与花费程度来讲,年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进步。

于是在2019年,大家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的小团队,开始了视频号的开发。

大家也没问公司要什么资源专门去做,甚至没在公司开会立项,就自身悄悄做了。我感觉这非常微信风格啊,基本上微信做东西,都是成立小团队开始做起,而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并且我说,大家要做,就必须要做成做大。这并非公司给的任务,由于完成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并且会因此动作变形。应该说是大家要给自身一些挑战性的目的,不然工作会看上去非常无聊。

视频号是什么?

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

所以它是公开范围的内容平台,就不可以基于微信号来创作了。

因此遇见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有一种新的ID(身份)。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一个人的微信ID。比方说微信支付能非常顺畅,由于钱包跟着个人ID走,这是很自然的。就像你目前只拿身份证也能取钱一样。但这个ID是通讯和社交范围的,因此是私密的。因此,微信的用户并不可以公开对非好友说话。即使评论了,其他人也没办法联系你。这对于社交范围当然没问题。但对于公开范围,需要新的身份。而在一个商品里,承担两个身份,其实是非常有挑战的。

而这个新的ID,还需要特别便捷,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见身份的冲突。所以处置得不好,双ID会让系统变得很复杂。比方说你评论,就需要选择用什么ID来评论。

但是这个ID的意义又与众不同大,一旦走出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范围,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范围。

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由于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

张小龙的“微信之夜”:视频号将成为你真正的官网

微信派#2021微信公开课PRO #微信之夜 正在进行时!小龙解析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由于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微信十年视频号

比方说,直播,在视频号里做得非常顺利。在视频号之前,大家是没法做直播的,最多做到群内直播,那还是是群通信的范畴。但有了视频号这个ID,每一个人可以飞速开通我们的直播。这里,ID才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可以承载微信小程序等。

我记得当时有个策略是,每一个进视频号的人要创建一个视频号ID,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内容。我说不对,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一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幸好当时选择了如此一条路径,不然就没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了。其实商品的迭代是由无数如此的选择组成的。

ID还有一个要紧的意义是针对机构的。

大伙知晓PC年代每一个机构都有一个官方网站。其实微信一直在探寻PC年代的“官方网站”的替代物。做公众号的时候,大家期望公众号就是一个机构比方说企业的官网。做微信小程序的时候,大家期望微信小程序就是官网。目前,大家期望视频号是每一个机构的官网。这是适当的,官网是需要进化的。所以将来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非常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方说一个企业的服务,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方法,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所以我开玩笑说,假如有一天大家在每个广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广告主的视频号的微信二维码,那就说明视频号做成了想要的官网了。

微信派#2021微信公开课PRO #微信之夜 对于机构而言,视频号是他们的官网。所以将来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非常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微信十年视频号

第一个版本其实只是搭建了如此一个ID体系。和公众号的非常类似,但是比公众号的门槛低非常多,一般微信用户可以立即开通它。

内容表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

但如此的成效并不好。由于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很多的创作者来贡献内容,因此推荐的内容也一般般。

但即便这样,大家还是期望推荐的水平可以好起来。大家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一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期望各自用不一样办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

应该说大家在算法范围沉淀应该还是非常深的,搜一搜背后是个几百工程师的搜索技术团队,同时大家自身研发的语音辨别和机器翻译,都是国内的一流水准。对了,外面一直有人说大家的语音辨别用的是第三方的技术,其实大家从未用过第三方的,一直都是大家自身研发的。目前微信里面的语音辨别天天翻译的语音条目在五亿条以上。

虽然搜索团队有非常强的算法技术职员,但是,我还是把他们从搜索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由于闭环的小团队才能飞速迭代。

推荐团队非常努力,但头几个月的滚动特别困难,好像陷入了死结,就是内容不好看就没浏览量,就造成无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好的内容看。

五月份的时候,大家做了视频号最重大的一个改变。由于经过几个月的灰度,表明在现有些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对比朋友点赞的内容,虽然当时朋友点赞还是匿名的,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来对比,我发现,机器推荐的远不如人工(或者说朋友)推荐的精彩。即然如此,就应该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当时我给的原因是,大家所看的书,大多数是由于周围有人推荐而去看,而不是网上书店推荐的书。你少看几个机器推荐的内容不会感觉可惜,但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感觉可惜。这是视频号能依靠社交推荐起来的原因。

于是5月份开始了变更最频繁的两周,几乎每两天就要更新一个版本。然后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特别高。

所以六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数字其实不要紧,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商品来讲,适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用户流量的循环起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style的商品办法,即通过商品而非运营的办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商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有这个用户基数说明存活下来了,这个时候候就可以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健全了,比方说直播能力等。没过生死线的话,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扯。

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发挥了用途,当机会器推荐的占比很小,留存也很低,大家也差点就放弃了机器推荐。但是,并非说机器推荐没用,而是要在内容丰富的状况下才能发挥用途。

插一个小故事,六月份的时候,那时社交推荐的新版还在开发吧,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将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率,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如此的比率。

当时是这么讲解的:

内容分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常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无需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花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得你未必感兴趣的常识性信息,是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叫你非常舒服的浏览你喜欢的花费性信息,是娱乐类的。关注里面两种信息都有。

由于关注的东西你已经知晓大概会是什么了,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赞虽然看上去累,但是不可以错过,所以是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部分人都更容易花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10。

但是大家目前的大盘数据,并非这个比率。目前朋友赞产生的整体vv,是机器推荐的2倍。

于是我让数据同事统计了一下,只拿有关注的用户来看。有关注的用户现在极少,是活跃用户,所以代表了将来活跃用户的行为。不久前的数据是,有关注的用户,人均在三个tab产生的vv,差不多是1:2:9。拿到这个结果时我很吃惊。它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并非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大家做东西的习惯是,假如如此做,应该先推理出来一个结果,然后用数据去验证,才能检验方向是否对的。

我估计将来这个9还会变得更大。由于这是和内容丰富度有关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当机器推荐这个9变得愈来愈大,不是不符合用完即走吗。用完即走跟时间长短无关,跟效率有关。大家永远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大家的目的。当用户想要看内容的时候,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假如他花了非常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非常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啥是视频

过程中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即到底啥是视频的问题。

说到视频,大伙会想到手机相册里面的视频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大家也确实是通过这个方法,来期望朋友圈里的视频更多的是用户自身拍摄的视频。

但视频文件其实是会消失的。

从Windows转到苹果手机的用户,都会遇见一个问题,以前的文件和文件夹去什么地方了。在iOS里,没了文件的定义。文件被各个应用自身概念了。这是把文件应用化了,即文件不可以脱离应用而存在,一旦脱离了,就是没意义没办法讲解的数据。

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观念。

原始视频只是数据,它没法关联到其他信息,如创作者,观众数,评论等。它还要存在当地,数据丢了就丢了。

因此将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些创作者信息,有观众的互动信息,可以很便捷的推荐。

文字和视频等内容,存在的价值在于有人看到,也就是推荐。而推荐,假如还要copy整个原始数据,是非常落后的。推荐应该只是一个链接的传递。

这会让我深思,朋友圈里面上传视频,将来会一直用这种原始方法吗?

所以在六月的时候,大家需要把视频号内容推荐到朋友圈来,遇见一个问题,它应该长得像一个链接呢,还是像一个当地视频呢?其实是归类,它应该归类到文章链接,还是一个视频文件。我的答案是,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当地的视频文件,反而是裸数据,是应该被淘汰的。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视频号的视频,和目前的当地视频的展示没什么不同。

在这里,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我相信将来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愈来愈多的会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法。

这种变化,其实在公众号体系里体现过一次。公众号是一个文章的载体。它让文章由于推荐而变得有价值。并且,公众号概念了文章的展示形式,是所有些用户在阅读不一样的文章时,能以一种相对一致的体验来阅读和互动。在我看来,这是对网页年代阅读体验的一次大的体验提高。

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让人看到,或者说被推荐。显然,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

假如你能理解公众号对于文章推荐的价值,那样,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去理解视频号对于视频推荐的价值。

载体包含的意义还体目前,大家自身不做内容,也不会去买内容。大家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大家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长视频和抖音短视频

大家也遇见了超越一分钟视频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大伙会觉得长视频和抖音短视频是两种东西,因此应该设计成两种不一样的内容对象。

中间有个版本确实是视频号有专门的长视频这一栏的,甚至长视频和抖音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还是分开的。

但假如仔细考虑,在微信号体系里,是不应该做这种区分的。长抖音短视频有哪些不同只是花费的场景不同。抖音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花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讲,简化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把一分钟以内的视频是为抖音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我把它称为封面。如此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抖音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抖音短视频的体验。

关于长视频,我期望视频号渐渐积累愈来愈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以后有一天,或许大家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如此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这个其实也是将来很有想象力的。

视频号和个人的关系

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比较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法去公开表达内容。但做商品的人都了解,让用户去发表内容去表达是最困难的。

现阶段大家也并没做到让很大一部分人在视频号去发表我们的平时的。但大家有个举措,让大家能看到期望。大家上线了将我们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我们的微信名片的功能。大家发现结果比预料的要好非常多,到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名片展示了我们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是个非常不错的趋势。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有些时候大伙会感觉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其实并非保守,而是说非常多东西是不对或不应该做的。举例,大家可以把视频号的内容挂在名片上,大家以前为何不做一个类似如此的展示我们的一些甄选的照片和视频的功能?大家内部讨论过好多次,由于很大一部分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愈来愈多了,大家打开名片有些时候几乎看不到东西。为何不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把一些照片甄选放在那里的功能,如此朋友进去至少可以看到一些。

之前大家不想做这个功能是由于,一旦如此做了,你可能只是把你历史上最好的照片放到那里,永远就不去修改它了。这次大家想如此做是由于,假如你关联到你的视频号的内容,那它就是活的,由于你会不停地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说我选几个历史上最好的照片作为精美的装饰就永远不变了。

毕竟,视频号期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络红人和大v的表演。

信息展示的方法

信息展示形式一直是网络商品里的最基础部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里说的是指对信息列表的展示形式。

容易见到比方说有瀑布流,通俗称呼的信息流,与全屏。他们有哪些不同是一屏里放多少条内容适合。全屏就是一屏只放一条内容。

以我一个人的经验来讲,我把这些式样的选择概括为一个粗略的规律,就是——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

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率。比方说10个邮件,只有一个是我想要看的,命中率是10%。

以朋友圈举例,由于你并非要看每个朋友发的内容的,所以命中率并不高,假如改为全屏,就是灾难。同时,假如你添加的好友愈来愈多,命中率还会减少,因此就更不可以增加每条内容的显示面积。假如大家要增大显示面积,就需要提升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非常难提升的,由于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而大家非常难知晓你对什么朋友更感兴趣。

而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所以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虽然带来了点击次数的降低,但关注多的人还是会抱怨,由于选择的困难程度增大了。但对于关注少的人,阅读量是上升了,由于只关注了几个号的话,命中率本来就高。后来大家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高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当时半屏式的信息流是适合的,一屏显示超越一项内容,用户有选择的空间。那时候假如直接上全屏,可能死的非常快。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升了。并且全屏对于单个视频的展示成效当然也会比半屏要好,大家开始灰度的切换到全屏模式。

这里说个有意思的数据。大家把关注和机器推荐灰度切换到全屏,并且和没灰度全屏的用户来对比观察。发现全屏后,关注tab的人均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降低了,推荐tab的上升了。这应该可以推导出来,关注tab的命中率不够高,以至于全屏后带来了轻微的选择困难。

大家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与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升命中率。尤其是全屏之后,由于用户的选择空间是零了,更需要算法来做排序。

直播

网络历史上,个人在公开范围的表达方法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如此的短文字。目前是图片和抖音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一般生活产和花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所以我在想,还有哪些内容形态是比抖音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同意的。

我感觉直播有这个机会。直播比抖音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由于拍一段抖音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筹备的。而直播,是无需筹备内容的,它就是平时的聊天。这是一个很巨大的差别,直接减少了直播的门槛。这是一种轻松的表达,一般人也可以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想去花费。

虽然直播已经进步了非常多年,大伙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范围,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法来考虑,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考虑的。

所以,直播在将来大概会成为一种很大一部分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法。

做一个将来的设想,很长时间将来,每一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假如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可以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前不久有一场流星雨的直播,有超越100万人观看了,有点超出大家的意料了。由于,大家并没做任何中心化的用户流量分发去推它,它自然就吸引了100万人。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在发生用途,通过朋友圈,群聊等进行了人群的扩散。当然,在视频号和直播的入口里面,大家还是会用机器推荐来给用户推荐适合的直播。当直播多了将来,除去你的朋友,大家也期望系统能跟你说什么直播值得你看一下,这是大家的机器推荐有更大的考验。但社交推荐,仍然会是尤为重要的传播渠道。

其实大家目前还没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大家目前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

大家也在丰富直播电子商务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微信小程序。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习惯了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来拜年了。但其实线下传统的拜年是走家串户面对面的行为。直播其实更能模拟出线下拜年这种传统方法。所以大家今年在直播这里也做了一点小小的东西,大家期望今年的新年可以有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法来拜年,那就特别好。

关于创作者

很大一部分人会关心平台会给创作者哪种支持。

如上面提到的,大家更期望做视频的载体,并且让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网。平台在这里的角色是连接,而不是做内容。但和以前的官网不同的地方在于,微信体系里的官网,内容是能自身流通的。因此你不需要太担忧做了官网也无人访问。我刚刚说到微信里集合了非常多商品可能没法尝试的东西,比方说说对于信息访问,大家可能会有关注关系可以获得,有搜索,有推荐,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如此一些方法,所以不需要太担忧我们的内容在这里无人会看。

最初大家去邀请一些明星进去,明星会说有没签约费。大家的回答是,大家期望你进去,由于你应该经营我们的粉丝,最后你会达成盈利,但不会平台出面来购买内容。

所以视频号这里,大家没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以后也不想这么做。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当大家不烧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想进去,才说明创作者能靠我们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大家打造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同时,我相信一般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肯定能打动人。

微信的历史上,大家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起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就像大家目前看到微信支付,其实已经覆盖面很大,但是大家微信支付的人数并不算多,对于支付如此一个需要跟线下接触的行业来讲,大家每一个行业微信支付里可能就一两个人在负责整个行业。

公众号的那一个slogan照样可以用在视频号上,再小的个体,也有我们的品牌。其实你目前放在视频号上也是非常适用的。

一些有趣的实验性项目

大家也有一些有趣好玩的实验性项目在进行中。

前面提到,做商品其实是个验证想法的过程。假如你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可能非常离谱,但又好像有意思。然后继续往深里去想,假如能经过非常多次选择,最后能变为达成,就会领会到做商品的乐趣。

我就常常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比方说,假如你能拍一下一个人的头像会如何,假如你能朝跟你聊天的朋友扔一个炸弹在屏幕上炸开吓他一跳会如何,假如你在听一首歌的时候能看到其他听歌的人眼前的画面会如何,假如你失眠的时候也能看到其他的失眠的人然后大伙一块数羊会如何。

甚至,假如给一个画布,每一个人上去画一个点,假如有一千万人轮流去每个人依次画一个点,到最后是否会形成一个图片?假如在没组织的状况下,一千万人居然画出来一个图片,那又意味着什么?

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做商品绝不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大部分想法都会是行不通的,但有少数的能行得通,就很好了。

这里,我就简单描述下微信新版本会有些几个功能。所有些功能在被用户实质验证之前,都不可以说肯定会受青睐,但是只须思路的方向没问题,就可以不断改进。有些功能也会经历灰度,健全了才放出来。所以不要抱以太高的期望。这里推荐下这些好玩的功能的考虑点。

一个是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法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说到表达方法的基本元素,这让我想起拍一拍。很大一部分人会不喜欢被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误触而拍错了人非常尴尬。但仍然有1.2亿人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天天几千万人在用拍一拍。拍一拍也是表达的一种基本元素,并且不一样于其他所有方法,它是模拟人类的现实日常的行为动作,用最简单的一个身体动作来完成了一次信息传递。有次内部开会我开玩笑说,将来大家的生活会愈来愈线上化,大家会怀念这种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方法的。

说回到表情。

大家的表情反映出情绪愈来愈强烈了。以至于需要常常“裂开”了。

我的想法可能比裂开更暴力。有一天我跟开发同学说,帮我做一个功能,我扔出一个炸弹,他们的屏幕就裂开来。当然,是动画成效的裂开,但需要非常逼真。

达成是可以的,但是真的当作一个表情功能的时候,还是会遇见非常多坎。

我说探寻基本元素,即这种表情需要是底层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

最后大家做到了。

一个是状况。

目前大伙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去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也很大一部分人设置了时效。

但事情不应该是如此的,每一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名片就是大家线上化生活的自身,它应该反映自身真实的状况。

大家之前尝试用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况,但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其实挺困难的,由于确实拍个视频让所有些好友看到,这个重压还是很大的,所以视频动态不算成功,天天大概有100多万的人在发视频动态,大家也会把它升级一下。升级将来的话,大家期望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以前我说以前每一个人发文字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有一个首要条件,发一段让很大一部分人都看的文字是非常困难的,其实自身随便说一句话其实并不困难,状况就是随便说一句话如此一个东西。所以大家会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我们的状况。

并且,在某一时刻,肯定还有其他的人跟你处在同一种状况里,你会期望看到他们。看到在打同一个游戏的人,同一个咖啡吧的人,同一个景点旅游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

我一直觉得,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状况,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次,大家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况如此一个功能。

我不知晓结果会如何。对于社交商品,由于它是群体互动来造成结果的,所以非常难预料社交功能交给用户群体后的反应。但是,如此的尝试是应该的。由于,个人的状况表达的需要没被满足。就算是简单的一句“我今天非常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样,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歌曲

还有一个新的尝试是关于听歌的,在座有一位听众跟我聊过如何看见一首歌,歌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看的。自从有了互联网、互联网+将来,我感觉是很大一部分人听歌变得少了,只有在开车的时候才会听歌,由于在任何其他时候,你会宁可去看视频了。微信其实是一个包含信息类型特别多的一个东西,但我一直不太认可的一点是在微信里面听歌的体验不太好,比方说说我其实特别不理解为何所有播放器都是一个电唱机在那里转,由于电唱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家里有一个,我还自身去买唱片,但是我想应该大多数用户不会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为何他们要看不认识的物品,一个唱盘在那里转。

大家在听歌的时候应该看见什么?很大一部分人说大家在听歌的时候不应该看见什么,而是应该听就好了,但我期望听歌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点东西,由于听歌的时候有一点想象力,大家之所以期望在开车的时候听,是由于你的双眼能看到非常多的东西,叫你的想象比平常更活跃了。假如这些东西,听同一首歌的人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人,举例,你可以想象你在这里听这首歌,另外一个人在另外的场景,还有非常多类似的人,假如把他们听歌的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的画面跟你是很类似的,他可以打动你的,所以从这个点上出发,大家就把听歌的体验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展示。

但这个困难程度其实特别大,由于技术还没到那一步,大家的眼球都有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到云端,将来迟早会到那一步。所以现在只能通过别的商品方法才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说有一些热心的用户可能会想说,我可以把某一首歌变成一个制作得非常精美的,类似MV如此一个东西,可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到。

浮窗

我其实一直非常不喜欢浮窗。由于它就像狗皮膏药。这也是PC年代大多数网页浏览的体验都不好的一个起因。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长时间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置微信消息的需要,大家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

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长视频,是要分非常多次才看完的,假如每次都要先拖到浮窗,也是非常繁琐的。

目前,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便捷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特别是对于长视频,愈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迅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输入法

还有一个可以提一下的新的研发中的商品,是团队正在研发的输入法。

大家会常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app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否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大家永远不会去解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使因此损失了非常多广告收入。

所以当大家的技术团队,就是机器语义理解的团队,说大家自身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当然非常赞成。由于至少,在安全性方面,大家可以做的足够好。

大家的目的不是一下子获得多少用户。由于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势必愈来愈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团队

很大一部分人说视频号迭代速度特别快。事实上在微信的头两年,大家都是这个速度,后来有时快有时慢。其实我觉得做商品就是应该快的。

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假如一个问题,三天没想出答案的话,那样三个月也想不出来,因此要么三天内找到解决方案,要么放弃,去探寻新的路径,而不是耗在那里。

孙子兵法说到,行军打仗应该要“其徐如林,其疾如风”。做商品也是如此,要么没想了解,那不如什么都不做。假如要做,就要飞快速的迭代。

视频号团队到现在为止也就一两百人,其中还包括了三个算法团队,前后台开发,商品运营等。这非常微信风格。网络商品是关于创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数。假如一个一百人的团队做不出来一个商品,给一千人也照样做不出来,甚至做的更差,由于一千人的内耗太大了。

关于商品

微信十年,假如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我想,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连接是非常美的。由于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对商品来讲,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由于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

非常多的社交商品可能也做连接,但它止步于人,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目的都是连接,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包括微信支付也可以觉得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的也是连接。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何大家会提“去中心化“,由于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

再说简单。

我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高雅的代名词。

简单是非常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平时的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达成同样一个目的,有一千种办法,但只有最简单的办法是最美的。正是由于有一千种办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非常难的。

以前在饭否,看到非常多商品越做越复杂,我吐槽说,“一个商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商品啊!”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商品不好,而是加了非必须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法不对。

十年来,微信加了非常多功能。我非常庆幸的是,目前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很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方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简单才会好使。尤其是一个商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

有时也会想,非常多用户其实并不肯定非常在乎商品是不是简单。粗制滥造的商品,也会照样会有很大一部分人用的。但是大家还是会追求简单,由于总有部分人,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商品了,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但我还是期望,它能一直维持我们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商品一样,有我们的灵魂,有我们的审美,有我们的创意,有我们的观念。而不只是数字的奴隶。如此的话,我和团队,才会为大家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并且感觉有意义,这是我对微信十年在今天的最后一个概括。

我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

谢谢现场的朋友们,谢谢观看直播的每个人,期望我没浪费你的时间。再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